1948年11月28日上午,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杜聿明到南京黄埔路老蒋的“官邸”开会,还没有见到老蒋,他就跟“参谋总长”顾祝同、“国防部长”何应钦开了一个小会股票配资平台股票,就是这个三人小会决定了黄维的命运:用第十二兵团当垫背,把在徐州的邱清泉第二兵团、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李弥的第十三兵团撤出来,为了让这三个兵团安全撤退,一定不能让黄维在双堆集突围。
杜聿明在《淮海战役始末》(刊发于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一辑,本文黑体字均出于此)中毫不讳言他希望黄维坐以待毙:“蒋到小会议室后,我同他分析了军队生死存亡之道后,讲了同顾祝同商量过的一案,蒋马上同意,急忙掉头出来问王叔铭:‘今天午后要黄维突围的信送去没有?’王说:‘尚未送去。’蒋说:‘不要送了。’会后我想,如果蒋介石这封信投下去,徐州的部队也出来不了。”
杜聿明生怕黄维接到老蒋的命令突围,是因为如果黄维逃掉,或者在突围时被全歼,那么解放军腾出手来,就可能转而杀向杜聿明在徐州的主力,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黄维在双堆集多折腾几天,至于杜聿明说自己在脱险后回过头去救黄维,那纯属假话,他的真实意图已经对顾祝同说清楚了:“要放弃徐州,就不能恋战;要恋战,就不能放弃徐州;要‘放弃徐州,出来再打’,这就等于把徐州三个兵团马上送掉。只有让黄维守着,牵制敌人,将徐州的部队撤出,经永城到达蒙城、涡阳、阜阳间地区,以淮河作依托,再向敌人攻击,以解黄兵团之围——万一到淮河附近打不动时只有牺牲黄兵团,救出徐州各部队。”
杜聿明前面那些话不过是给老蒋一个交代,他的真实意图是最后那句:丢卒保车,黄维自求多福吧。
被蒙在鼓里的何应钦还迷迷糊糊地问“不能再打了吗?”听完杜聿明的解释,他也明白了:“也只好这样了。”
三人商定不把真实意图在即将召开的、有老蒋和“国防部”二厅厅长侯腾、三厅厅长郭汝瑰参加的正式会议,而由杜聿明在会后跟老蒋单独说——何、顾二人置身事外,就是为了日后老蒋和白崇禧问起来的时候装不知道。
大家都知道杜聿明和黄维是黄埔一期同学,而且是同庚(都是1904年出生,黄维比杜聿明大九个月),但可能有些读者不知道,黄维的第十二兵团并不属于刘峙杜聿明的徐州“剿总”战斗序列,而隶属于白崇禧宋希濂的华中“剿总”。
杜聿明、宋希濂、黄维这三个黄埔一期生,以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期间还兼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杜聿明权力最大,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第十四兵团司令宋希濂次之,刚上任不久的第十二兵团司令黄维权力最小,即使是在第十二兵团,军长们也似乎更愿意听副司令胡琏的命令。
黄维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远不及杜聿明宋希濂,而且有些书呆子气,他当第十二兵团司令,也是各方妥协的结果
当时整编第十八军(等于兵团)军长胡琏兼任整编第十一师师长,后来整编十八军变成第十二兵团,该军整编第十一师变成第十八军、整编第三师变成第十军、整编第十师变成第十四军,也就是说第十二兵团就是以胡琏的部队扩编而成,理应让胡琏当司令官。
胡琏没当上兵团司令,却让黄维捡了现成的,黄维在《第十二兵团被歼纪要》也承认:“因为整编第十八军在华中‘剿总’白崇禧指挥之下,第十八军所属部队是华中有力部队之一,白对胡是拉拢的,又因何应钦与陈诚之间和白崇禧与陈诚之间人事派系的矛盾,何应钦向来对我不满,因此何、白曾一度表示反对以我出任。由于参谋总长顾祝同的支持,所以才决定由我任司令官,胡琏任副司令官。”
陈诚有自己的“土木系”,该系以罗卓英、林蔚、郭忏、周至柔为四大金刚,刘云瀚、郭汝瑰等为十三太保,黄维、胡琏、宋瑞珂、邱行湘等人为“三十九将”,跟顾祝同、杜聿明不是一个派系,顾祝同让黄维当十二兵团司令,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黄维和胡琏都是陈诚土木系的,黄维似乎更好摆布。
顾祝同之所以能当上参谋总长,就是因为陈诚在东北“栽了”,所以陈顾二人也是面和心不和,不久前老蒋召开的军事会议上很多人大喊“杀陈诚以谢天下”,就是白崇禧暗中授意,顾祝同放任不管的结果。
杜聿明和黄维在抗战末期有些个人恩怨,再加上黄维既属于陈诚的“土木系”,又属于白崇禧的华中“剿总”,这对黄埔一期同学之间的“情谊”基本等于零,所以牺牲黄维而保全徐州三个兵团,杜聿明一点都不会觉得心里过不去。
杜聿明和陈诚也是不对付的,那是在杜聿明担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陈诚担任参谋总长兼东北行辕主任期间,对杜聿明进行过打压,还把杜聿明挤出了东北,陈诚落马,杜聿明才又被老蒋从徐州带到东北继续负责部分军事指挥。
杜聿明在《辽沈战役概述》中回忆:“陈诚接替了熊(式辉)的东北行辕主任,并将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取消,独揽东北党军政大权。”
黄维作为陈诚的嫡系、白崇禧的“部将”,全军覆没也对杜聿明的徐州“剿总”也没有太大影响——只要保住徐州的“基本盘”,丢掉黄维的十二兵团也值得,所以杜聿明跟顾祝同私下商量的时候,觉得只有用黄维垫背才能救徐州的三个兵团:“原来决定再增加几个军,为什么连一个军也没增加呢?既然知道不能抽调兵力决战,原来就不该决定要打,把黄维兵团陷入重围,无法挽救。目前挽救黄维的唯一办法,就是集中一切可集中的兵力与敌人决战,否则黄维完了,徐州不保,南京亦危矣!”
顾祝同也很无奈:“老头子也有困难,一切办法都想了,连一个军也调不动。现在决定放弃徐州,出来再打,你看能不能安全撤出?”
顾祝同只关心杜聿明能不能安全撤离徐州,根本就没把黄维的死活放在心上,杜聿明回到徐州,也是一心想逃跑,而且是逃得越快越好,至于解救黄维,那根本就不在他的计划之内:“28日晚,我召集孙元良、邱清泉、李弥三人开会,大家一致同意‘撤即不能打、打即不能撤’的原则。”
杜聿明已经把话说得很明白了,既然是全力撤退,回过头去救黄维是不可能的,要不是老蒋忽然变卦,严令杜聿明改变方向,杜聿明还真就跑掉了:“12月3日上午十时前后,各兵团部队正向永城前进,忽然接到蒋介石空投一份亲笔信,说:‘弟部本日仍向永城前进,如此行动,坐视黄兵团消灭,我们将要亡国灭种,望弟迅速令各兵团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协同由蚌埠北进之李延年兵团南北夹攻,以解黄维兵团之围……’”
杜聿明看了老蒋的亲笔信,心都凉了,他一方面想来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闷头往永城跑,另一方面又怕黄维被歼灭后自己上军事法庭,结果还没等他做出抉择,自己也陷入了重围:“后悔我今天上午太怯懦,不果决,不该令各兵团中途停止召集各将领开会,耽误一日行程。现在逃既晚了,打也无望。”
杜聿明没能救出黄维,自己也在陈官庄被俘,这两个黄埔一期同学进了战犯管理所,相处的也不是很和谐,起码黄维对杜聿明是没啥好评价,据邱行湘的外甥黄济人在《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中描述,黄维对协助自己“研发”永动机的杜聿明并不感激:“杜聿明好歹当过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国民党第五军军长,曾经钻在坦克车下面用榔头敲敲打打,只可惜技术太差,充其量二级钳工而已。”
黄维居然瞧不起杜聿明,也不知道是不是还对当年的事情耿耿于怀,但是睿智且具有战略眼光的读者诸君对此事一定会有一个公允的评价:杜聿明准备牺牲黄维十二兵团,而保住自己的三个兵团,是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如果不是老蒋中途变卦,杜聿明是不是能趁着黄维顽抗替他争取的时间跑掉?
中航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